首页 > 基层视窗
基层视窗
以特色文化奏响“红土地”铸魂育人的交响乐章——梅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侧记
时间:2025-09-10 17:01:28
字号:T来源:《秋光·关心下一代》杂志


      高高阴那山,悠悠梅江水。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近年来梅州锚定国家《“十四五”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重点城市的定位,深入推进苏区振兴、融湾入海“两大战略”,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梅州市关工委紧跟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赓续红色基因、青少年济困助学、客家文化浸润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奏响新时代铸魂育人的交响乐章。


“红梅”绽放,百万青少年续谱红色华章

      作为全国12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之一,梅州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一大批革命先辈都曾在这里留下革命活动的足迹。2021年,梅州市出台了《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以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市关工委响应该条例要求,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并利用红色资源及其相关联的纪念设施和革命史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

2023年7月7日上午,梅州市关工委、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教育局举办梅州市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现场会。

      在梅州, 红色遗址成为青少年党史教育的教室, 红色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市、县两级关工委确定主题活动教育基地共68 个,其中市关工委联合宣传、党史、教育等有关部门, 把叶剑英元帅纪念馆及其故居、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陵园等12 处场所确定为市“ 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 主题教育活动基地。市直机关关工委将当年红四军开辟的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建成19 个教育基地之一。2022 年5 月,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被中国关工委命名为“ 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红色教育阵地还建在家门口。学校附近,镇、村基层,“爱心之家”,都是关工委开展红色教育的场地。市关工委牵头制作《铭记光辉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展板,参与拍摄颂扬革命先烈罗屏汉的电影;刻制《奋斗百年路,奋进新征程》梅州党史光碟,编印《梅州红色故事》书籍,分发到全市716 所学校、市直各单位关工委、农村创业青年基地、农村留守儿童“爱心之家”。市关工委、梅县区关工委推动阵地建设进校园,在程江镇中心小学建起了一个占地100 多平方米的党史教育展厅。五华县把竹山村红军兵工厂原型复建在学校旁。丰顺县关工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设八乡山镇滩良村的东江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史料陈列馆和红色廉政教育馆,搜集、保留了大量的东江苏维埃革命斗争史料和我党我军初期廉政史料。大埔县关工委配合改造提升红色秘密交通线、三河坝战役纪念馆等阵地,使之更加完善。通过建设一批红色场馆、纪念地,梅州关工委进一步增强“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地域性,每年到红色基地接受教育的青少年约100万人次。

      2024年10月25日至29日,梅州市关工委邀请96315部队原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定放将军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

      创新党史教育方式是梅州各级关工委红色教育的着力点。2024年,全市关工系统开展了“十百千”活动,即挖掘十个红色故事、组织百场红色宣讲、撰写千篇心得体会。市关工委与梅州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单位合作,组织采写、刊播梅州党史、革命历史、革命人物事迹。目前,各级关工委共挖掘、整理红色故事107个,组织红色教育宣讲582场,征集红色基因教育心得体会8387篇。

      “五老”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梅州市各级关工委纷纷组建了红色宣讲团,一批“五老”骨干长期活跃在教育基地和基层学校,宣讲党史和梅州苏区革命历史。“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梅州市“客都桑榆”宣讲团成员朱立,长期致力于传播苏区精神,还编印了《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等6本书籍和讲义,共计180万字。市关工委邀请市家庭教育宣讲团在5所试点学校举办革命传统和家风家教公益讲座。蕉岭县关工委推出菜单式红色宣讲新模式,开设“五老红色讲堂”,近两年共组织“五老”宣讲团开展“红色苏区精神代代传”等主题活动208 场, 参与学生2350 多人次。丰顺县关工委“五老”宣讲团宣讲活动覆盖全县120余所学校,累计受众达6万余人次。


898 万元助学金+138 个爱心之家,共育希望之歌

      “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留下深情寄语。梅州关心下一代工作者牢记总书记嘱托,他们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诠释了叶剑英元帅“为花欣作落泥红”的奉献精神。

“在羽翼未丰之际,先寄出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待羽翼丰满之时,再以实际行动回报这份恩情。”“叶剑英基金助学金”受助人、丰顺中学学子谢宇原在信中感谢道。

受丰顺县关工委资助的困境学子的感谢信。

      每年的6、7月,梅州各级关工委都会收到一封封情感真挚的感谢信,这是关工委济困助学的动人回响。2014 年,市关工委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调研,目睹部分升学学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心怀忧虑,甚至有的还面临辍学困境。市关工委携手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市教育局,成立“叶剑英基金助学金”,拉开了“筑梦助学”的序幕。

      梅州市各级关工委的“五老”和叶剑英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年复一年,深入基层调研,悉心倾听基层声音,细致了解掌握学生受助后的积极蜕变,全面把控助学金发放的每一个环节,提出富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反馈实施进展,通过多方紧密协作,确保助学金发放无缝对接。截至2025年6月,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叶剑英基金助学金”累计发放金额898万元,托举起3570名梅州困境学生的求学梦。

2024年9月21日上午,丰顺县关工委举行颁发 2024 年“叶剑英基金助学金”仪式。

      梅州是劳务输出大市,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为此,梅州市关工委主任何正拔与市关工委班子成员实地调研、反复研讨论证,提出以镇中心小学为平台,创建一批以服务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儿童为主体的“爱心之家”。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要求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关爱服务。梅州市关工委积极响应,于同年6 月挂牌成立了梅州首家“爱心之家”。2018 年梅州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爱心之家”活动的通知》,要求一年内在全市镇级中心小学建立“爱心之家”,为促进梅州“爱心之家”建设提供了支撑保障。

      2019年底,全市共建成“爱心之家”138 家,实现了“镇镇有家”。2024 年,市关工委又组建了“爱心之家”团队,设立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建立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联系制度,鼓励基层关工委和学校抓好“三个扩大”:扩大“爱心图书室”,扩大“爱心食堂”,扩大“爱心妈妈”队伍,让“爱心之家”在新时期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爱心之家”的孩子们接到城区学校孩子的捐书。

      如今,“爱心之家”已成为梅州关工委关爱困境儿童的坚实堡垒。“多年的心愿变成了现实!看到孩子们的笑容,我就满足了。”何正拔说。


童声共振,奏出客家传承进行曲

      “涯系客家人”,汉族五次大规模南迁,梅州逐渐成为主要集散中心之一,被誉为“世界客都”,也把“爱国爱乡、敦亲睦族、以和为贵”的客家文化深深扎根于此。2021年,梅州市政府制定了《客家文化(梅州) 生态保护实验区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要求推进非遗普及教育、开展非遗主题传播活动。

      近年,市关工委通过戏曲体验、三礼教育、非遗传承等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生动实践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教育活力。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在梅州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内,上千名青少年齐聚观看由市关工委精心组织策划的广东汉剧《春娘曲》,戏曲讲述了春娘历经十年艰辛将邻居幼子薛倚培养成状元的故事,孩子们在感受传统戏曲的艺术之美、唱腔之妙中,明白“责任”与“感恩”的分量。

市关工委联合市教育局、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市直关工委,组织梅州市部分学校900多名学生及家长观看广东汉剧《春娘曲》。

      以汉剧体验融合传统艺术与品德教育,是梅州市和市直关工委的新举措。今年上半年,关工委把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设为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构建“戏曲传承+青少年教育”的长效合作机制。同时还重点聚焦留守儿童的关爱,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向乡村学校拓展延伸,让留守儿童也能接受优秀艺术的熏陶。

      “同学们,请拿出‘三礼’教育读本,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公共场所礼仪之一。”下午4点,梅县区程江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开始了特色的“三礼”课。梅州市关工委响应梅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召,结合重视礼教的客家文化精神内涵,开展“礼仪、礼节、礼貌”的“三礼”教育,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印下发《“三礼”教育读本》《梅州市小学礼仪礼节礼貌教育手册》,大力宣传程江镇中心小学“三礼”教育经验,市直关工委还在程江镇中心小学挂牌成立市直关心下一代工作活动基地,组织少年儿童更好地开展常态化活动,带动广大学生学习“三礼”知识。如今,推行“三礼”教育,提升孩子文明素养,成为梅州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特色。

      “融湾入海”是梅州改革求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2024 年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化梅州与港澳交流合作,推进粤港澳青年国情教育基地、港澳青少年交流基地建设。如何让更多的大湾区青少年走进梅州,了解客家文化?梅州市关工委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华侨文化和客家文化,深化大湾区青少年交流交心,联合市委台港澳办、澳门嘉应同乡会等举行“澳门学子梅州红色之旅·广东汉乐学习”交流活动,邀请梅州客家筝艺术团为澳门学生表演广东汉乐。市直关工委联合市委统战部、市委台港澳办、市工商联、市侨联、各民主党派市委会机关组织,共同组建市直统战口关工联委,开展“港澳学子粤闽行· 融湾入海夏令营”, 港澳学子以“结对子”家庭体验的模式,与梅州青少年同吃同住同学习。市直统战口关工联委还发挥梅州“足球之乡”的特色,组织青少年参与2024 年“侨心杯”全国少年足球邀请赛,创建“同心联侨”品牌,增强华侨华裔新生代的向心力。

2024年8月,“港澳学子粤闽行·融湾入海夏令营”青少年交流活动启动。


机制创新,唱响关爱护航彩虹乐章

      “老师给我们看他拍到的彩虹,我希望我们人生的路上也能看见五彩缤纷的彩虹。”每到周末,在五华县安流镇里江村关工委活动室,传出阵阵孩子们学习的欢声笑语。梅州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万自明,利用周末回乡,以村关工委名义,义务组织开展多期写作培训班,半年以来培训上课共计19周,总教学时长达31个小时。

万自明在指导孩子们巧用“五感”写文章。

      这是梅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向乡村延伸、机关带乡村的一个剪影。2024年7月,梅州正式启动第二轮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梅州市关工委通过调研,大力推进党建带关建、机关带乡村的关工委工作,提出了市直机关挂村帮扶单位挂村的同时帮扶驻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举措,加大对乡村青少年的关爱工作力度,加快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步伐。今年8 月,梅州市关工委召开机关带乡村关心下一代工作专门座谈会,提出利用机关单位资源优势和人才力量,联动发挥作用,发挥年轻干部驻镇帮扶工作的作用,开拓工作思路和视野。

      机关带乡村关心下一代的实践,为全面加强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今年3 月,梅州市关工委召开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探索基层关工委联建融合模式,不断完善基层关工委组织网络, 进一步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在梅江区黄留村,市关工委设立了由市关工委副主任何利荣领衔的“ 五老”工作室,修缮古民居祖屋作为活动阵地, 连续三年举办暑期关爱儿童送“美”公益活动,联合梅州市女美术家协会、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单位,为孩子们提供书画、客家剪纸艺术等培训课程。各级关工委也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大埔县关工委搭建“社工+儿童主任”机制,通过社工策划、儿童主任参与协助、学校老师辅助的方式,让儿童能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蕉岭县关工委在寒暑假举办公益课,护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实现留守儿童“校内有人管,课外有去处”;梅江区红光社区关工委在“爱心之家”的基础上,引进专业的社工机构和成立义工协会, 实现“ 三工”(关工、社工、义工) 结合,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全方位关爱。

7月14日,梅州市关工委“五老”工作室揭牌仪式在城北镇黄留村举行,并启动为期一周的“情润乡土·童心绘梦”公益艺术培训。

      如今,梅州基层关工委组织活力不断涌现,关心下一代工作群体不断壮大,正合奏着关爱护航的动人彩虹乐章。


      “此日朝阳春信好,岭南花放满瑶台。”百年前,共产党人在梅州为革命留下骨干、播下种子。现在,百舸争流千帆竞,梅州苏区万象新。梅州市关工委将继续乘着“苏区振兴”“融湾入海”的春风,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把一颗颗种子培育成为新时代建设的参天大树。


来源 | 《秋光·关心下一代》杂志

文 | 梁伟财

通讯员 | 王球堂、何联杰、王海军、陈莹、马炜青

编辑 | 大津

校对 | 郭文宁

审核 | 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