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老风采
五老风采
99岁东江纵队老战士黄菘华:用笔墨传递烽火记忆 以忠诚践行使命担当
时间:2025-09-02 16:15:02
字号:T来源:羊城晚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25日,99岁的黄菘华迎来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枚金光熠熠的纪念章,是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见证,更包含着一份跨越时空的崇高敬意。

记者日前来到广州越秀,登门采访抗战老战士黄菘华。他年少时便入党投身革命,曾是东江纵队抗日成员,参与过党组织地下联络、接应革命部队行动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奋战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多年来,黄菘华一直致力于整理史料、撰写抗战回忆文章。如今,回忆起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白发苍苍的他,目光依旧炯炯有神。

图片

黄菘华


少时投身革命

生于1926年的黄菘华,是广东连州人。抗战时期,他历尽日本侵略带来的苦难,经历过日军轰炸和扫荡,也曾“走难”和“乞食”。他说,自己是一名“幸存者”。当日寇的铁蹄踏破山河,烽火硝烟中,无数百姓举家逃难,黄菘华一家也从广州迁回故乡连县(今连州市)。

1938年,黄菘华考入连州中学。“当时我一进学校,就有高年级的同学来找我,让我参加‘抗日救亡少年工作队’(下称‘少工队’),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后来才知道少工队由学校中共地下支部直接掌握。”从此,他把课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抗日救亡工作中。

据黄菘华忆述,少工队经常下乡开展抗战宣传。他们慷慨激昂地演说,控诉日寇种种惨无人道的罪行,向大家宣传“只有救亡,才能图存,誓死不做亡国奴”。

他们也教大家唱抗日歌曲,把事先准备好的歌词往墙上一贴,一句一句地教,群众很快就学会了。他们还逐个地方跑,只要有空墙,就用炭条和颜料写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胜利必属于我”的标语。

“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我一直等到从连州中学毕业后才真正入党。”黄菘华回忆,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人生展开了全新篇章。


两次接应北上东

“1945年初,党组织安排我在清远潖江上四九中心小学当教务主任。该校实际上是党的一个秘密据点。”黄菘华回忆说,在小学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接到组织通知称,有北上的东江纵队途经于此,会在学校休整。他表示,部队进校园后,对师生们讲时事、教唱歌,师生们都非常高兴,大家都说“这支队伍秋毫无犯、和善待人,不取民间一针一线”。

不久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黄菘华到从化吕田中心小学任教。在这里,他再次接待北上的东江纵队。

1945年七八月间,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带领一支部队北上,准备到江西同从延安南下的王震部队会师,中途经过从化吕田。黄菘华回忆说,当时他们接到了组织下达的两个任务:一是要找交通员带路,二是要为部队备粮,最终两个任务都顺利完成。“当时我们党在吕田有一个交通站,我以吕田中心小学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帮助做好交通站的工作。”

说到交通站,黄菘华印象深刻:“当时,我们在吕田圩开了‘天然饭店’,由胡斯增负责,其实是地下交通站。因资金短缺,我把离开上四九小学时发给我的工资拿了出来,饭店才得以开张。在塘基背还有一个秘密交通站,用于东纵同粤北的联系。当年大批抗日宣传印刷品,是用人力一担一担挑到粤北的。”

1945年12月,在组织的安排下,黄菘华从东纵返回广州从事地下工作,是全市中等学校以及个别专科学校党组织和地下学联组织的负责人。


两度命悬一线

抗战期间,黄菘华曾两度命悬一线。一次发生在1941年末,他和一位同志准备乘火车到韶关,买票时警报拉响了,两人跑出站台跳下铁轨迅速逃走。“我们跨过三条路轨,才走十多米,敌机就俯冲轰炸。我伏地看见炸弹沿铁轨一个个爆炸,车站在滚滚黑烟中变成一片瓦砾。我们迟走一步,可能就丧命了。”

第二次是1945年4月,黄菘华在从化吕田中心小学任教时,吕田附近的小山头搭了一间小屋,以便观察敌情。有一次,校工跑到屋外大喊日军来“扫荡”了!黄菘华背着三八式步枪,来不及上山就听到了日军声音。他赶忙躲进附近的茂密竹林,轻轻把步枪架好。从中午到近黄昏,日伪军把屋内洗劫一空,黄菘华紧盯敌人动静,一连数小时高度集中,手指始终不离扳机,随时准备搏斗,所幸最终没有被敌人发现。

当被问起当时身陷危机“怕不怕”时,黄菘华目光坚定地说:“不会怕,根本没有时间害怕,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打不打?只要他们一过来,我就会开枪打。”命悬一线时,年轻的黄菘华毫不畏惧,直面敌人的险境不足以动摇他的意志。


寄语年轻人铭记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黄菘华长期奋战在党的宣传思想战线,历任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广州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3年12月光荣离休。离休32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整理史料、撰写抗战回忆文章,以笔墨传递烽火记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作为一名老党员,黄菘华始终坚守党员本色,心系党的事业。2024年建党节前夕,他将毕生积蓄100万元作为特殊党费上交组织,并深情表示:“这笔钱不及党组织给我的好处万分之一!”

图片

黄菘华多年来获得的荣誉勋章和证书

回望那段浴血抗战的岁月,99岁的黄菘华依旧目光坚定。他表示,数十年过去,日本的侵略罪行是无法抹去的事实。年轻人一定要铭记历史,做好自己的工作,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历史的回响
我们永远铭记


初见99岁东纵老战士黄菘华时,我未曾想过,这场采访会化作一次直抵心灵的精神洗礼。

采访中,黄菘华有一句话反复萦绕在我耳边——“记住这段历史”。这六个字轻得像一阵风,却又重得似一座山。那不是简单的叮嘱,而是昔日那位穿越烽火的少年,跨过数十载光阴,对所有年轻人的深切托付,是替无数长眠的先烈,向这个时代传递的滚烫心声。

作为一名“95后”记者,“铭记历史”四个字在课本里见过太多次。但这一次,我真正触摸到它的温度与重量。听着黄爷爷忆述当年的场景,我的眼眶不自觉地发热。原来所谓铭记,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亲历者用一生守护的信仰,是后辈与先辈之间无声的约定。

即便已近百岁,黄爷爷依旧在与时间赛跑:伏案提笔,一字一句写下抗战岁月的亲身经历,让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四处奔走,搜集整理散落的史料,将破碎的历史片段重新拼凑。没有激昂的宣讲,没有华丽的辞藻,他只是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做着最朴素也最伟大的事——生怕那段浸着血与泪的过往,在时光流转中被淡忘。

采访结束时,我在心里默默对黄爷爷说:请您放心,那段沉痛的历史,我们从未敢忘,也永远不会忘。我们会接过您手中的接力棒,把先辈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年轻一代知道,今天的国泰民安,不是凭空而来,是无数人用流汗、流血甚至牺牲换来的。这份沉甸甸的历史,会化作我们脚下的力量,支撑着我们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