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关市曲江区白土镇,陈兰英的故事家喻户晓。她从一名普通的返乡青年,成长为淮山种植大户,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踏出了坚实的脚印。
荒地中寻觅新机
陈兰英出生于普通家庭,高中毕业后前往深圳打工,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2000 年,当她看到家乡韶关人才大量外流、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时,心中满是忧虑。在乡亲们的期盼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驱使下,她决定返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3年,陈兰英回到韶关市马坝镇乐村坪村委,投身种植业。凭借着年轻有魄力、热心为乡亲办事的品质,她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组织的信任,成为村两委干部,后来还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在担任村干部的5年里,陈兰英发现村里有不少山坡撂荒地和荒废地,经过深入调研,她敏锐地发现了种植淮山和胡萝卜的商机。
说干就干,陈兰英承包了10多亩撂荒地,满怀期待地开始试种。然而,创业第一年就遭遇了干旱天气,加上缺乏种植技术,这一年的种植几乎全军覆没,她损失了6万多元。
陈兰英没有气馁。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改良种植品种,在当地农科部门的支持下,引进了白玉淮山、紫玉淮山和水果胡萝卜等优良品种。为了提升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韶关市关工委的创业培训,还前往华南农业大学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经过不懈努力,她掌握了种植技术,成功收获了第一批淮山,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风雨中挺起脊梁
随着种植经验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大,陈兰英成立了蓝鹰家庭农场,专注于淮山的种植、生产和销售。农场位于白土镇孟洲坝村,这里北江河畔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宜淮山生长。陈兰英决心利用好这一优势,将农场发展壮大。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位坚韧的创业者。2023年6月,韶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地处北江河畔的淮山种植基地受灾严重。洪水淹没基地达1米多深,200多亩淮山、100多亩胡萝卜等蔬菜全部失收,房屋和农场机械设备也遭受重创,损失超过100万元。面对这场灾难,陈兰英没有被击垮。她深知,自己不能倒下,因为身后还有许多依靠她的乡亲。
在这个艰难时刻,陈兰英展现出了共产党员的担当。洪水退去后,她一心想着尽快复种复产,把损失降到最低。陈兰英四处筹措资金,优先付清工人工资,结清房租、地租。她组织种植农户参加曲江区关工委举办的创业财产保险知识培训班,动员农村创业青年购买保险,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创业的影响。在曲江区关工委的协助下,她邀请专家教授为白土镇30多名创业青年传授淮山和蔬菜种植技术。
与此同时,陈兰英撸起袖子,重新投入到农场的建设中。她和团队加强淮山品种筛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优质淮山种植管理模式。在她的带领下,农场逐步恢复生产,并通过优化种植管理、科学施肥等措施,提升了淮山的品质和产量。
产业间铺就富路
在陈兰英的努力下,蓝鹰家庭农场持续发展,目前拥有500多亩种植面积,配备了标准化的生产线和齐全的农业机械设备。农场种植的紫玉淮山和白玉淮山,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节日期间,常常供不应求。孟洲坝淮山品牌逐渐打响,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如今,农场年产淮山80多万斤,产值达200多万元。
陈兰英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她通过建立“公司+农户+销售”的经营模式,与周边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她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帮助农户销售产品,带动了周边30多户、80多名村民增收,平均每户每年增收3000多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淮山种植的队伍中,共同致富。
陈兰英的努力和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16年,她当选曲江区十五届党代表;2017年,当选韶关市第十届人大代表;2021年,在韶关“丹霞杯”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大赛中荣获银奖;2023年,被韶关市关工委评为农村创业青年先进个人。
来源 | 《秋光·关心下一代》杂志、韶关市曲江区关工委
通讯员 | 钟日强
编辑 | 林珊瑜
校对 | 郭文宁
审核 | 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