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春潮涌动。站在“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新征程上,珠海市明确提出,要推动建设开放创新的“青春之城”和“活力之都”。珠海市关工委积极落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若干措施》文件精神,通过红色基因传承、粤港澳青少年交流、“三失一欠”青少年帮扶等长期品牌工作,将“青春之城”的活力转化为青少年成长的持久动能,塑造着大湾区青少年关爱事业。
用“皓首初心”传递红色火种
2025年4月23日,前河社区关工委组织珠海一中附属实验中学师生代表共十余人到抗美援朝老兵白友成的家中开展“传承红色记忆,书香润泽青春”读书交流活动。白友成为师生们讲述红色故事,分享红色经典著作的阅读心得。学生们受益良多,通过与白爷爷的阅读交流,深切感受到了革命传统在书香中薪火相传,红色信仰在老青对话里历久弥坚。
多年来,珠海市关工委把面向青少年开展红色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发挥“五老”宣讲优势、广泛凝聚社会合力、建立红色教育基地等创新举措,形成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的“珠海经验”。其中,通过成立讲师团,累计开展红色主题宣讲近千场,受教育青少年超20万人次。讲师团成员杨连成、张洪声被省关工委聘为“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优秀五老辅导员”。
2023年6月,珠海市关工委讲师团成员张洪声作“传承红色基因 做党的好孩子”专题宣讲。
红色基因传承是灵魂工程、基础工程、生命工程,不仅需要“五老”的倾情付出,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每年的清明节、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全市各级关工委联合文明办、教育、团委等部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清明祭英烈、“我唱红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小小红色讲解员”培训、《珠海名人杨匏安》绘本剧创作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有效增强了红色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把理想信念的火种代代传递,引导下一代不忘初心、续写革命事业的恢宏篇章。
红色教育基地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市关工委在全市建立10个“珠海市关心下一代红色教育基地”;香洲区关工委在广东省边防五支队“红色前哨连”设立“香洲区关工委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斗门区关工委用活斗门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中共小濠涌党史教育基地、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队部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工委组织青少年参观这些基地,让青少年受到最直观的历史熏陶。近年来,市关工委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利用茂盛社区与澳门仅一墙之隔的地缘优势,整合辖区资源, 设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拱北)基地,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由珠海青少年向港澳青少年延伸。基地多次开展“我与湾区共成长”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活动,引领一批又一批港澳青少年走进珠海,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茂盛社区关工委表示:“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在‘一国两制’最前线的社区,不仅便于组织港澳青少年参加各类活动,更能起到积极示范效应,进一步增强港澳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搭建青少年交流的“港珠澳大桥”
2023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搭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平台,增强港澳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2023年7月25日,由珠海市关工委支持,珠海市教育局、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3年珠澳千名学子两地研学行活动启动仪式在珠海太空中心举办。
为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铸牢三地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2023年以来,市关工委因地制宜,依托珠海“红色三杰”(苏兆征、杨匏安、林伟民)、珠海航展等资源平台,组织开展了珠澳千名学子两地研学行、“港澳青年看祖国”珠港澳青年步操乐团汇演、“筑梦蓝天·共创未来”珠港青少年航空航天教育交流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紧系三地青少年的文化纽带。2023年5月,市关工委组织开展了“同心童行 筑梦湾区”研学活动。50名珠澳青少年一路上欢声笑语,一起走进珠海市博物馆、珠海规划展览馆和太空中心,感受珠海发展变化和国家航空事业的崛起。一位参加活动的澳门同学表示:“能在珠海太空中心看到1∶1还原的天宫空间站,很震撼、很激动,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同年,在广东省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征文活动中,市关工委首次面向澳门青少年征集作品,以征文活动为载体,用带真情、感真心的文字,引领澳门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机制的创新带动珠澳青少年的交心交融。
市关工委推动市、区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协调联动,努力汇集各界力量,形成“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的工作模式,进一步促进珠港澳青少年交流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2023年,珠海市关工委配合团市委等多家单位组织开展“林海情深·粤动高原”——“石榴籽一家亲”珠海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合唱团赴藏演出暨珠港澳青年人才研习交流营活动。这是珠海自2016年起对口支援西藏米林以来规模最大的青少年文化交流项目,得到了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23年5月28日“同心童行 筑梦湾区”珠澳青少年研学活动由珠海市关工委和民众建澳联盟共同组织,旨在加深珠澳青少年的情感联结和文化交流,帮助澳门青少年更好地认识珠海、了解国情。
2024年,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进一步弘扬爱国精神、涵养家国情怀,扩大珠澳青少年交流品牌影响力和辐射面,市关工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关工委《关于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牵头举办第一届珠澳中学生爱国主义知识竞赛,竞赛历时4个多月,吸引了珠澳两地92所学校近万名学生报名参赛,总决赛获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媒体报道,总浏览量达57万次,两地青少年在激烈的角逐中,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熏陶和洗礼,教育效果明显。市关工委同年还联合团市委等部门举办了“港澳青年看祖国”珠港澳青年步操乐团汇演、“红领巾爱祖国”珠海红领巾主题公园启用仪式暨珠澳少年儿童共庆“六一”等主题活动,组织5批次350余名港澳青少年参观第十五届中国航展,持续增强港澳学子的国家认同感,有效促进三地青少年的情感交流。各区关工委也紧随步伐,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广泛组织开展珠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全年共开展活动112场次,受教育青少年3.5万人次,其中港澳青少年有1.018万人次。香洲区关工委开展“童在湾区•粤讲粤爱”传承广府文化暨粤语培训班系列活动,在湾区青少年中推广广府文化;金湾区联合区妇联、澳门三灶同乡会举办“珠澳爱国家庭林”植树活动,共同助力“绿美大湾区”;斗门区关工委利用“特区少年行”乒乓球实践基地举办“南坊口腔关工杯”乒乓球赛,为三地青少年搭建展示自我、交流切磋的平台;高新区关工委开展“传承军史 筑梦少年”研学活动,组织珠澳青少年走进驻珠某部队军史馆、解放万山群岛战役专题展厅,零距离感受驻珠部队军事文化独特魅力。
当前,珠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形式日渐丰富。市关工委主任陈英表示,珠海将进一步联动各方资源,拓展青少年覆盖面,分层分类开展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主题交流活动。未来计划每年至少举办一场规模较大、参与人数较多、影响力较广泛的三地青少年交流活动,持续打造精彩纷呈、亮点突出、富有珠港澳特色的青少年交流品牌。
为“三失一欠”青少年点亮生活曙光
“我常跟孩子说,是关工委的叔叔阿姨们让你能安安稳稳坐在教室里读书。”每当提起孙女的求学路,斗门区井岸镇的罗奶奶就红了眼眶。孙女上四年级时,儿子重病离世,家里为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眼看孩子就要失学,关工委的领导们在走街串巷时得知情况后一直资助孩子上学。2024年春节前夕,市关工委副主任朱权伟还特意前往看望慰问,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今,孩子已是班里优秀的英语课代表,成绩稳步提升,她提起未来时总说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24年8月,珠海市关工委举行“关工学子”捐资助学仪式,为困难学子发放助学金。
早在2013年,市关工委就根据珠海实际提出“三失一欠”(失学、失业、失足、身体欠健康)青少年帮扶工作思路,并随即展开全市性摸底调查,形成专项调查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被列入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失一欠”工作也得到了中国关工委和广东省关工委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帮扶十大工作品牌”之一。2017年,市关工委积极邀请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热心企业、慈善组织共同成立“珠海市关心下一代协会”,为“三失一欠”青少年帮扶搭建社会化运作平台。自2017年起,市关工委和市关心下一代协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关工学子”捐资助学活动,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多层严格审核认定资助对象,实现帮扶精准化,8年来累计为1900余名家庭困难学生筹集发放助学金近1000万元,仅2024年就筹集助学金94.5万元,资助了95名家庭困难的大一新生,成为“三失一欠”青少年帮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珠海市关工委开展“情暖新春,齐携手护未来”慰问困境儿童活动。图为市关工委副主任刘佳出席香洲区关工委慰问活动。
“三失一欠”青少年帮扶工作的长期开展,使得珠海许多困境儿童从中受益。香洲区南溪社区三姐妹,因家庭贫困辍学多年,区关工委得知情况后,会同有关部门,联系两所民办学校崇文小学、立才学校为她们提供学位,减免一半学费,免收早午餐费、课后服务费等费用,并赠送校服、书包等学习用品,2022年至2024年期间区关工委为其提供助学金合计2.4万元;金湾区平沙镇初一学生陈同学,家中因治疗父亲口腔癌欠下大额债务,区、镇关工委了解情况后,积极为他寻求帮助,2025年春节市关工委出资慰问,镇关工委联系广东狮子会每年为他提供两次资助(每年3000元),直至大学毕业;斗门区黄同学刚出生即被遗弃在小桥边,后遭遇养父吸毒离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靠每月500元的社保金和大伯家的零星接济生活,其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公办大专,但高额的学费让她难以继续就学。区关工委了解情况后,联系慈善组织为其提供助学金,并定期给予关心关怀,帮助其改变内心的自卑心理,自信面对人生。万山区渔民子女黄同学因户口问题无法上学,区关工委得知情况后,积极联系民政、人社等部门,助其解决户口问题,获得入学资格,同时联系市慈善总会,为其申请到一笔慈善基金,缓解家庭经济困难。
在长期的实践中,珠海市关工委不断充实内容,创新形式,将多项关爱工作打造成瞩目品牌,构建了独具湾区特色的全方位关爱体系。尤其是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探索珠港澳青少年交流,将“关爱之手”向外延伸,为珠海增添了更多令人向往的青春活力。市关工委将继续做好湾区关爱大文章,感召更多青年人才会聚于珠海、奋斗于珠海,助力“青春之城、活力之都”在全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来源 | 《秋光·关心下一代》杂志
文 | 李威
通讯员 | 李靖
编辑 | 沖穆
校对 | 郭文宁
审核 | 刘力